巧用教材“疏漏”
彭淑君
摘要(Abstract):
<正>初中语文版教材的课文注释较少,且存在注释过于简单、模糊的现象,这往往导致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疑窦丛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是忽略、跳过,还是借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呢?我选择的是直面教材"疏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次上李白的《行路难》,我要求学生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结果有学生提出了和课文注释不一样的看法。生:诗歌最后借宗悫的典故表达自信必有远大的前程,但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却是通过夸张和象征手法表达仕途充满障碍、前途迷茫的情感,这种自信到底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彭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