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卷首

  • 精工至善 匠心育人

    李振秋;李梦华;

    <正>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应工业布局而诞生,伴工业发展而兴起,随产业建设而壮大。近年来,学院获得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全国第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每年均达到90%以上,连续五年获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用人单位满意度、岗位匹适度节节攀升。立足工业、服务工业,走特色办学之路。学院紧密依托自治区工业与信息化产业发展大局,主动对标国家高水平专业集群,建立健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四对接、双促进”机制,开展基地共享型、集团联盟型、校地合作型、研发引领型等不同类型的产教融合模式探索和实践。学院与钦州市成立市域轻工化工产教联合体,牵头组建广西现代化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2024年21期 No.131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前沿视角

  • 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框架性分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

    王万程;李高岩;

    该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关注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并剖析其如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提供支撑。在深度把握并理解“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高质量“”文明传播“”人民至上”五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依据西部地区实际构建了一个以“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内涵为核心构件的理论分析框架。结合这一框架,从“本土位置“”高质量发展“”文明传播“”教育为民”四个维度,分析和探讨了西部地区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的取径,旨在为西部地区基于国家战略发展地方应用型高等教育提供一种分析模型。

    2024年21期 No.1317 4-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SWOT分析与策略建构

    赵籽慧;王泽邦;

    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反腐败斗争形势的需要,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该研究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切入,结合SWOT分析模型,研判当前大学生廉洁教育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结合优秀工作案例,对提升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系统性给出SO、WO、ST、WT建构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廉洁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21期 No.1317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论视角下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自我防控策略

    鄂诚湘;

    智能手机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工具,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信息获取提供了便利的途径,但是过度依赖智能手机会给大学生带来不良影响。高校应该具体分析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的主要原因与负面影响,以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论为视角,提出大学生智能手机成瘾自我防控的实践路径:满足使用智能手机的合理需要,利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氛围,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避免手机成瘾。

    2024年21期 No.1317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学习共同体在医学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培养中的应用——以广西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课程为例

    巫艳纯;

    构建学习共同体,对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广西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医学英语写作与编辑课程教师团队从学习共同体出发,探讨构建开放、共享、融合的学习共同体的积极作用,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学习共同体对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的提升效果,之后结合教学实践,建议通过优化课程选课和分班制度、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和开展校际合作,从而打造更广义、更优质的学习共同体,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能力。

    2024年21期 No.1317 15-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8K]
  • 高职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实施师范类专业认证的问题与对策

    李家燕;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我国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机制,高职小学教育专业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必然要求。专业认证标准的难度较大、专业认证的激励作用不强、认证指标体系与专业的适配度偏低等原因使得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进度远落后于预期。推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需要全面提供对专业认证的统筹指导和政策支持,合理定位专业认证的价值取向,精准调适专业认证的评价细则,建立健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的协同机制,提升高职小学教育专业认证结果的育人成效。

    2024年21期 No.1317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德育探索

  • 唯物史观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路与实践探索

    张珍;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化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要着眼于促进个体健康成长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两者均不可偏废;二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要求、实践论视野、国际视野比较、历史视角这四个维度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要坚持以提高学生价值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目标;四要在对话和斗争中实现价值引导,凝聚价值共识。

    2024年21期 No.1317 24-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衔接探讨

    朱兴丰;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核心环节,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要加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纵向贯通和横向勾连,形成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共同体。大中小学应在教育目标上坚持立德树人的共识,引导不同阶段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育内容上坚持系统渐进,根据爱国主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系统谋划并渐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程和进头脑;在教育平台上做到共建共享,搭建社会实践育人和网络教学两个平台;发挥教师关键作用,加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团队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其对爱国主义教学交流常态化。

    2024年21期 No.1317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高职思政课“四新四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唐菀阳;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以开放性、交互性、灵活性为主要特征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普遍应用。当前,高职思政课混合式教学面临着单一性师资团队、同质性建设方式、脱节性分工格局、零散性资源素材等方面的现实困境,应打造培育新师资、巧用新思路、搭建新链接、完善新供给的“四新”统筹布局,并从融合通用素质和职业特质、融合专题组课和分类施教、融合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融合校本资源和共享资源等方面入手,实现“四融”创新引领,构建高职思政课“四新四融”混合式教学模式。

    2024年21期 No.1317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数智化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叙事方式转变与思考

    何克奎;

    以信息化与数据化、高速度与高效率、智能化与自动化、网络化与互联性、可扩展性与灵活性以及虚拟化与仿真等为主要特征的数智技术,对传统高校思政课叙事方式的转变有重要影响。高校应该利用数智技术转变思政课叙事方式,将数智技术从叙事结构多层面嵌入,打造立体式叙事格局;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多种叙事形式建构,营造沉浸式的氛围;利用数智技术推动思政课叙事过程无边界,突破传统叙事时空局限。

    2024年21期 No.1317 38-40+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高校新中国史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教学策略探究

    谭冠晖;郭丽圆;

    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法治观、历史观教育的课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它与培养“知史爱国、知史爱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新中国史育人目标同向同行。文章分析将新中国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以及融入的核心要点,阐述问题导向与系统观念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4年21期 No.1317 41-4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基于系统思维推动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职思政教学策略

    张珍如;韦战;林富威;

    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是思政教学任务之一,只有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发展文化。文章分析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阐明系统思维原理以及系统思维与文化自信教育、思政课教学相结合的要义,提出系统思维下进行文本解读、运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手段、跨学科整合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以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

    2024年21期 No.1317 45-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高职高专舞蹈编导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红色文化表达探索

    白宁;

    探索高职高专舞蹈编导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红色文化表达方式,不仅有助于推动舞蹈艺术的创新发展,而且对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高专舞蹈编导课教师应该深刻认识舞蹈编导课程思政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从厘清红色文化符号的意义表达、开展红色舞蹈专题教学、技术赋能红色舞蹈编导等多个方面,探索红色文化在舞蹈编导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表达路径。

    2024年21期 No.1317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 “大思政课”视域下构建校馆协同育人新格局路径探析

    董自稳;李春萌;张丛磊;

    校馆协同育人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要求。当前,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中的校馆协同育人仍存在顶层设计有待完善、场馆思政资源挖掘及融入程度不高、校馆协同育人形式单一等问题。高校应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为校馆协同育人谋篇布局;挖掘整合场馆思政元素,建设思政课“大资源”;强化教师、工作人员双向培训,建好思政课“大师资”;拓展课堂空间,构建思政课“大课堂”;借助数字技术,搭建思政课“大平台”,高质量构建校馆协同育人新格局。

    2024年21期 No.1317 53-5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医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与培育路径探究——基于广西4所医学类本科院校的调查

    曾姗姗;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关系国家意识形态领域是否安全、关系党执政的青年基础是否稳定等重大问题。该研究通过对广西4所医学类本科院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抽样访谈,了解医学生政治认同现状,结合医学生学科背景及学习特点,提出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发挥基层党组织辐射带动作用、紧抓政治认同教育薄弱部分、强化价值引领、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等路径,以提升医学生政治认同培育实效。

    2024年21期 No.1317 57-6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 新时代交通精神融入交通类职业教育的策略

    周婧婧;

    全面推进交通现代化建设既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现实需要,又是努力当好中国现代化开路先锋的关键路径。全面推进交通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支撑,而且需要一代又一代交通人的精神引领。新时代新征程上,交通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要包括热爱祖国、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等,具有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坚持和弘扬新时代交通精神,要以坚持为人民服务为引领、以全面推进交通现代化建设为使命、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涵养数字化意识为抓手,为全面推进交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4年21期 No.1317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管理智慧

  • 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探析

    李达铎;梁春苗;邱海英;

    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高职院校内部控制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强高职院校廉洁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两者在目标上一致、内容上融通、监督上共通,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高职院校需要强化顶层设计的统筹引领,建立有效融入机制;加强校园廉洁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健全学校廉洁教育体系,增强财务人员的廉洁意识。通过这些方式,推进廉洁文化与内部控制的深度融合,以廉洁文化建设推动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21期 No.1317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 广西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青年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调查探究

    李碧静;陈林;

    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青年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成员,了解他们对“六要”的认同感情况,厘清其职业素养提升影响因素及其特殊性,明确他们最需要提升的职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提升方式,对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青年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广西高校有相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青年思政课教师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展开调查分析。针对调查结果从国家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青年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的具体建议。

    2024年21期 No.1317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探究——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张淑芝;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师德师风建设不足、校企产教融合不深、人才引聘体系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评价标准不够科学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师德师风建设考核长效机制、创建校企“产教融合”兼职互聘平台、打造“技术技能引领型”名师大师团队、搭建“骨干教师”职业发展平台、实施引聘结合“人才强校”战略、构建优绩优酬的绩效考核体系等路径,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2024年21期 No.1317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4K]
  • 高校实境“四不”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方案建构

    兰伟兴;

    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是提高师生避险技能、确保生命安全的一项幸福工程,延及师生的家庭幸福。部分高校的应急疏散演练存在目的形式化、内容老旧化、过程表演化、结果弃置化等弊端,应着眼问题前端“治未灾”,建构包括更新理念认识、重构培训体系与开展实境化演练三大主题内容,形成闭环管理的高校实境“四不”消防应急疏散演练方案。

    2024年21期 No.1317 81-8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2K]

教改论坛

  • 产教融合视域下“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实践——以“电力+英语”通专融合课程教学为例

    罗雅丽;

    构建产教融合视域下“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能为培养国际化电力专业人才提供保障,促进公共课与专业课的有机结合。教师可实施产教融合视域下“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电力+英语”通专双链,岗课赛证融合,重构教学内容;应用为本、学用结合,探析学情定方向;以岗定标,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创设情境,构建“职场引领、通专双链、双线并行”6E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校企联动,打造多维场景+现场教学资源;智能辅助,构建多维量化、可测可评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探新知、入情景、知语言、练语言、评效果、助提升、促融通”七环节的教学模式,采取任务驱动、现场教学、实战演练等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职场英语专业能力的电力国际化工程师。

    2024年21期 No.1317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5K]
  • 专升本统考背景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探讨——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潘科任;

    全国各省(区、市)陆续公布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招生工作方案及配套考试大纲,将英语定为考试必考公共基础科目,再次让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成为焦点。开展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应结合国家高职英语课程标准、各省(区、市)发布的专升本英语考试大纲以及所在院校的课改实践,坚持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的六个基本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做好教材选用与开发,积极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重视教师团队建设,认真实施教学计划,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给予强大的支持与保障。

    2024年21期 No.1317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 智慧水务背景下基于BIM技术应用的课程体系建构及应用——以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彭燕莉;刘俊红;李汝佳;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智慧水务背景下的给排水专业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将BIM真实工程案例模块化并植入课程教学中,重构课程体系,开展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教学,并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进行师资培训、共建实训基地及保障机制,以适应智慧水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技能水平。

    2024年21期 No.1317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0K]
  • CAN总线控制的电动汽车涡旋压缩机教学平台设计

    严景明;王若鑫;吴继璋;

    基于CAN总线的电动汽车涡旋压缩机教学平台设计,可从热泵空调系统和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平台架构、硬件选用、软件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实施,使用USB-CAN接口卡、将PC机作为上位机接入电动汽车涡旋压缩机,利用C#语言调用DLL文件配置接口卡参数,发送CAN报文控制压缩机工作,通过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学生可以掌握电动汽车涡旋压缩机的CAN总线控制原理、驱动控制、压力测试的知识和技能,为空调系统课程教学提供真实化、可视化的学习情境,对接电动汽车维修岗位新技术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实训教学效果。

    2024年21期 No.1317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 智能建造专业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柯晓军;郑述芳;

    智能建造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资源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复合型智能建造技术人才,对交叉融合多学科的结构设计类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并已成为高校研究的热点。为此应针对钢结构设计类课程的现状,按照广泛涵盖智能建造相关领域知识、融合跨学科内容、强调系统思维和综合性能力、引入数字化设计工具和仿真技术、注重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等教学改革要求,通过修订智能建造背景下的课程内容、打造虚实结合高效互动的教学新体验、构建理实一体化的智慧课堂等教学改革路径,探索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改革思路,为区域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促进智能建造专业课程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2024年21期 No.1317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 基于能力本位的铁路类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开发研究——以接触网工培训教材为例

    陈振棠;何雷;严俊杰;

    针对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亟须转向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活页式教材因其模块化设计和动态更新的特点,能够有效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效率。因此应深入认识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铁路类职业教育理论内涵,明确铁路系统“2+1”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和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核心内涵特征,针对铁路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培训教材的现实状况,通过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活页式教材开发路径,即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深化产教融合、坚持教材模块化设计及坚持创新改进,构建更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具备高度灵活性和实效性的活页式教材体系,以有效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长。

    2024年21期 No.1317 106-109+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 职业本科教材“立交桥”模式构建探索

    梁喜献;周明旭;康冰心;

    教材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资源。针对当前职业本科教材开发与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关院校应从“材·政”立交、“理·技”立交、“校·企”立交、“师·生”立交和“信息”立交五个层面,构建多层、立体交叉的教材“立交桥”模式,打通各类型、各层次教育资源之间的壁垒,推进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促进教材信息化建设,让教材呈现多层立体、动态变化的新形态,进而推动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21期 No.1317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开发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赋能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的探索

    陈花兰;谢晨舒;刘筱梦;

    现行职业本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存在重理论内容轻行为训练、重学科内容轻职业特点、重学校教育轻企业资源融入等问题,为此,职业本科院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理论—体验—训练”一体化发展理念;以教材内容为桥梁,打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职业”衔接堵点;以校企共育之力,推进“学校—企业”双主体协同育人。

    2024年21期 No.1317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 高职院校消防救援体能训练活页式教材的编写与探究

    霍江华;

    编写消防救援体能训练活页式教材是立足岗位实际,满足施行项目化、模块化、实践化教学的需要,是高职院校消防救援类专业教材改革的重要实践。教材内容的编写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动态调节为方法、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编写过程中,先构建教材的编写架构模型,然后再确定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场景任务、基础体能、应用体能、拓展体能、运动准备与恢复、训练伤病预防与处置等教学模块内容,并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以提高学生岗位实际职业能力。

    2024年21期 No.1317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人才培养

  • 数智时代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

    陈雁;

    组织行为学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在整个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当前,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跟不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跟不上管理实践的发展、考核方式跟不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等问题,为此教师可通过灵活选择教学方式、补充实践性教学内容、提高考核方式的科学性等进行改革,帮助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对接,推进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场竞争力。

    2024年21期 No.1317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 桂商文化融入商科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过程探析

    张海涛;罗婉宁;

    桂商文化中的敢闯敢拼、亲和友善、淳朴厚道、勤劳诚信、吃苦耐劳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将桂商文化融入广西商科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全过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广西商科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广西商科高职院校应通过机制引航、环境引育、课程引导、平台引领、校企引路的“五引同育”路径,将桂商文化有效融入文化育人过程,充分彰显桂商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广西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具有桂商文化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024年21期 No.1317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4K]
  • 基于“水文化”的高校文化育人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婷;庞海瑜;黄飞华;彭丹琴;

    将“水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中,有利于丰富育人资源、深化价值引领、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升文化育人效果。当前,各高校在开展“水文化”育人的实践中面临着时代性、引领性、贴合性、专业性不足的挑战,为提升“水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实效,需着力明确主方向、夯实主渠道、筑牢主阵地、建好主力军。

    2024年21期 No.1317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8K]
  • 新时代大学生历史思维培育的挑战与策略

    莫春华;

    深度思考与准确理解历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促进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因此培养历史思维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应以审视新时代大学生历史思维培育的价值为起点,分析其面临的现实困境,采取整合历史思维培育内容使之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增强历史思维培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抵御不良干扰、完善教学评估机制的策略,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2024年21期 No.1317 134-13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路径探析——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李达铎;

    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是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承担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的使命,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天然内在联系,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两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参与主体不够重视、融合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不充分等问题。基于此,高职院校需要树立融合理念,增强主体意识;强化机制建设,健全融合机制;重视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进而推进劳动教育与“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21期 No.1317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三进三融“”双驱动”劳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

    贾莉;李文娟;许月美;林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思想,所提倡的尊重劳动、重视劳动、形成劳动习惯、进行劳动体验等理念,与高等教育的劳动课程教育具有极高的耦合性。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以中国传统节日、壮乡文化、鲁班文化为主线,紧抓专业特色,创新性提出“三进三融”“双驱动”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基地,让劳动教育课程充分融入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融入实践活动,进而打造“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端正学生的职业态度,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从而培养具备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2024年21期 No.1317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院校特色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究——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粽子产业学院为例

    叶秉高;贺静丽;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优质高速发展中新兴的一种办学模式,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粽子产业学院针对合作主体意见分歧而难以践行产业发展使命、教师实践技能薄弱而难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特色挖掘力度不足而难以促进产业文化赓续、校企合作模式陈旧而难以助力乡村振兴大业的问题,提出“四个使命”的建设目标和“3456”发展思路,联合政、校、行、企、农,形成五方联动机制,整合五个专业群参与粽子的研发、生产、销售、生产管理,形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产、学、研、销相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2024年21期 No.1317 145-14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教学创新

  • 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应用写作课程为例

    胡洁虹;

    基于PST“教学—空间—技术”理论框架,在应用写作教学中运用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空间,促进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施课程思政,线上线下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科学制订教学大纲,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利用信息平台开展多种方式的课堂互动,多维度进行课程评价,不断优化课程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

    2024年21期 No.1317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基于BOPPPS模型的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实践及其效果——以“受压构件承载力设计”为例

    汪钥龙;魏炜;杜静;徐丽丽;田小风;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而BOPPPS教学模式由于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得到了众多教师的青睐,因此引入BOPPPS模型,在课程教学中形成“三阶六步”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态度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此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为例论述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设计策略,阐析BOPPPS模型的“三阶六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过程效果,为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2024年21期 No.1317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2K]
  • AIGC技术在高职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郭平;幸敏;叶文;尹江红;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自动化类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后续自动化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而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弥补当前信息化教育技术的不足。教师可从利用AIGC工具生成教学案例、利用AIGC技术生成教学资料、利用AIGC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利用AIGC技术辅助教学评价与反馈等四个方面探究AIGC技术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4年21期 No.1317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4K]
  • 虚拟仿真和实物操作相结合的电动汽车实践教学探索——以电机旋转变压器的检测和拆装实训为例

    韩瑞刚;王娜;

    随着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电动汽车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但电动汽车实践教学存在设备投入大、技术更新快、安全风险高等问题。基于虚拟仿真和实物操作相结合的电动汽车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引入虚拟仿真技术能够降本增效、提升教学安全性。以旋转变压器的实训教学为例,教师可先借助动画和模拟软件教授该元器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再以先虚拟学习后实物操作的方式完成检测与拆装过程,贯穿产教融合要求,并以理论联系实际为思想指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学习环境,增强学习兴趣,实现高效课堂。

    2024年21期 No.1317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应用于油画教学的探索

    吴闪哨;

    侗族刺绣是集纺织、印染、剪纸于一体的传统手工艺,体现侗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侗族绣娘是侗族刺绣的创造者、生产者和展示者。在油画教学中,从侗族绣娘身上提取剪影式造型并应用于学生的练习与创作中,能使画面变得厚重而具神秘感、更加厚实而耐看;挖掘侗族绣娘剪影式造型元素,提取有意味的绘画形式,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剪影式造型应用于创作中,从而传承与创新侗族刺绣文化。

    2024年21期 No.1317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 教育家精神大家谈

    <正>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梁远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笔者有三点深切体会。第一,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精神动力。第二,大力培育教育家精神,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力量源泉。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精神在教育领域和教育事业中的具体展现,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力量源泉。作为一所在革命老区、边疆民族地区成长起来的高校,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始终坚守为边疆民族地区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初心,坚持师范教育的办学定位不动摇,立足边疆办学稳边固边兴边富边的使命担当不改变,通过开展教育援边帮扶等活动,服务边境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践行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承诺。第三,大力践行教育家精神,是引领新时代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实践路径。打造一支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校教师队伍,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将着力引导广大教师将教育家精神转化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想信念与行动自觉,争做“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新时代大先生。

    2024年21期 No.131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 广西普通本科高校校(院)长本科教育教学工作2023年现场述职会召开

    本刊讯;

    <正>本刊讯6月28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召开广西普通本科高校校(院)长本科教育教学工作2023年现场述职会。会议指出,各普通本科高校校(院)长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因校制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推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取得了新进展,提升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会议强调,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生态新格局;强化内涵建设,推动学校特色高质量发展;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壮美广西建设,加快提升服务发展能力;扩大教育开放合作,积极争取更多外部资源。各高校要认真做好工作谋划,强化责任落实,加强学习研究,扎实工作、锐意进取,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21期 No.1317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 广西全面开通学生资助咨询热线电话

    本刊讯;

    <正>本刊讯7月10日至9月15日,广西在自治区、市、县三级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开通学生资助工作热线电话。相关学生及家长可在周一至周五的工作时间,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咨询国家助学贷款、大学新生入学补助和绿色通道等资助方面政策。开通热线电话期间,学生及家长可先拨打原就读学校或户籍所在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热线电话,进行政策咨询和问题投诉,问题得不到满意解决的,可拨打上一级学生资助热线咨询。今年,国家开发银行推出“国家助学贷款”手机客户端,申请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学生可以在官方网站(https://www.cdb.com.cn/)及多家手机应用市场下载,在手机端完成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合同附件上传、贷款状态查询、本金延期申请、业务咨询等操作。

    2024年21期 No.1317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