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教育

卷首

  •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推进教育强区建设——2024年教师节致辞

    刘友谊;

    <正>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师魂。长期以来,全区广大教师扎根一线,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铸就了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底色与崇高品质。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谨代表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自治区教育厅,向全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我区教师队伍建设、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2024年27期 No.1323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6K]

前沿视角

  •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深化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着力点分析

    农艳春;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是助力中国—东盟经济发展的动力机,也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经贸合作的催化剂。目前,在深化合作过程中,双方面临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产教融合程度不深、创新驱动不足、制度体系不同等问题。双方应着力优化教育合作规划,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打造品牌合作项目;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合作运作效率;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提高合作实效性,以实现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27期 No.1323 4-8+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 RCEP框架下新工科多层节点型产教融合网络体系建设研究

    潘翔;林剑;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的新工科区域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和需求,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实现技术、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优势互补,旨在通过跨国合作,促进区域内新工科产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本文探讨新工科多层节点型产教融合网络体系的建设,阐述RCEP框架下各成员国新工科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构建新工科多层节点型产教融合网络体系的架构,并详细阐述新工科复合课程体系发展层、海量校企互联资源建设层、智慧工匠人才培养层以及教育与产业对接融合层的新工科多层节点型产教融合网络体系的建设策略,论述建设要素与保障机制正常运转的策略,以实现教育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教育技术均等化。

    2024年27期 No.1323 9-1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 RCEP框架协议下国际化新工科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研究

    林兴志;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框架协议为成员国间进行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应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国际化新工科协同育人平台,为培养高素质国际人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新工科协同育人平台架构以育人为本,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实现“教学链—产业链—创新链”无缝对接和共享协同创新;平台核心要素包括“产业—专业—成果”要素、国际化协同创新制度要素和平台运行环境要素;构建路径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建设国际化教学资源库、明确平台考核与激励机制以及形成与时俱进的迭代优化方案。高校应科学构建该平台,整合资源,推动产学研融合,为培养国际人才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2024年27期 No.1323 1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 留学生知识竞赛中的文化互鉴与区域形象塑造——以广西国际学生区情知识竞赛为例

    王力鹏;

    文化互鉴和区域形象塑造是当前文化交流、区域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该研究以广西国际学生区情知识竞赛为例,通过分析竞赛题库及相关文本资料,考察此类知识竞赛在促进中外文化互鉴、塑造广西区域形象方面的路径与成效。作者采用案例分析法,重点考察竞赛参与主体的文化背景特征,分析题库内容对广西多元文化的吸纳程度,考察竞赛通过文化知识传播和情感认同促进中外学生文化交流的实现路径,评估竞赛对提升学生文化认识、塑造广西区域形象的成效。研究发现,作为一项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广西国际学生区情知识竞赛在拓展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广西文化的认知,促进中外师生深度对话,提升留学生跨文化理解和沟通素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是搭建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的有益探索。

    2024年27期 No.1323 19-2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利益相关者视域下广西职业教育与产业契合度研究——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

    黄少容;林革;王俊雄;张婉莹;

    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契合度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企业动力不足、缺乏长效机制等诸多难点问题。研究者以广西职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会计专业为案例,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产教融合过程中的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产业等三者的影响力和利益关系,评判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契合度,并从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产业三个角度提出促进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契合度的建议。

    2024年27期 No.1323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教育评价

  • 基于CIPP模式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评价探究

    谢泽芸;陈晓;韦施羽;陈晓宁;何可人;卢雨松;

    系统研究“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评价方法、科学建构“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评价体系有利于广西高职院校快速厘清、优化面向东盟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合作办学思路。该研究借鉴CIPP模式,从背景、投入、过程和结果四个维度着手构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教学实施,帮助广西高职院校快速厘清优化面向东盟开展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合作办学的思路。

    2024年27期 No.1323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评价存在问题及优化策略

    贲绍云;

    教学评价环节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关键一环,全面、科学和精确的教学评价有利于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评价存在评价维度不明确、评价指标不科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导向偏差、教与学权重失衡、监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基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与岗位需要的发展趋势,应采取明确评价维度、确定评价指标、完善评价体系、实现权重科学化、健全监控体系等多重措施,力求从根本上提升该专业的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更为全面、深入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技能。

    2024年27期 No.1323 33-3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师范专科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探索

    黄能文;涂洪润;

    教育实习评价是教育实习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该研究在分析当前师范专科院校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基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育人理念,从教育实习评价主体、评价内容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入手优化教育评价,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发展为目标,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指标化、评价手段多样化的教育实习评价模式,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提供参考,以促进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能力发展。

    2024年27期 No.1323 38-4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 基于COMET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测评探究

    王荣秀;

    职业能力与职业认同感测评项目在评价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监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方面是行之有效的工具之一。该研究阐释COMET职业能力测评理论内涵,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阐述试题开发策略及流程,包括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试题内容、类型和呈现方式。进行试测之后,基于该理论分析数据,评估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和内部一致性,并对试题开发过程中的参与人员、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反思,提出要确保参与人员的专业性、要以设计导向思想为指导、要对试题开发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等改进建议。

    2024年27期 No.1323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9K]

专题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原则与路径

    常彩霞;于文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头脑;有助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时代新人,凝聚团结力量;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有效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在融入过程中需要在理论上坚持基本原则,凝聚价值共识、激发情感共鸣、提升教学实效;在实践上立足课程内容、实践平台、师资队伍,构建融入的课程体系,扩展融入的实践场域,形成融入的育人合力。

    2024年27期 No.1323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民族地区高校课程现状调查研究——以广西G校为例

    梁燕妮;黄嘉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要聚焦于此,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以广西G校为例,调查学生对“六个融入”和“五个认同”的基本感知情况,发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情况较好,但是“年级”“家乡”两个变量对学生感知“五个认同”及“六个融入”情况均存在一定差异。民族地区高校可以通过建设多元化课程载体、转变育人模式、开发优秀的课程资源等路径,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的成效。

    2024年27期 No.1323 52-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1K]
  • 协同理论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

    梁梦秋;

    在“战略—实施—结构”三维协同分析框架下,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考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阐释协同理论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表明,战略协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驱动机制,实施协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结构协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这三个维度分别代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前端、中端和后端。由此,进一步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价值转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4年27期 No.1323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 桂港文化交流赋能香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究

    徐文利;

    桂港文化交流具有显著的地理优势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对香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基于桂港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状,剖析香港大学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以实施教育赋能策略和设计文化项目实践为切入点,探索香港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提升香港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2024年27期 No.1323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德育探索

  • 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工作机制的构建探究

    邱海英;

    大数据技术是赋能高校加速和推进精准思政工作的一大利器,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高校精准思政工作,需要厘清大数据信息、辨析精准思政的内涵,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精准思政的表征,以及当前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精准思政工作中应用遇到的现实困境,构建一套以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管理和精准评价为主要内容、四位一体的高校精准思政工作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动能、新路径。

    2024年27期 No.1323 69-7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 以课程社团双轨融促推动思政课创新

    王鑫;

    课程社团双轨融促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思政课程教学提质增效,促进社团建设创新发展,构建“大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格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升级,推动教学方法和艺术创新,确保思政教育管理实效。因此要由点到线突破思政课堂与思想政治类社团初步融合,由线到面推动思政课程与思想政治类社团全面融合与协同发展,由平面到立体实现“社团思政”立体联动与综合创新,促使课程社团双轨融促,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和实践能力。

    2024年27期 No.1323 74-7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 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与优化策略——以湘江战役红色文化为例

    陈房深;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极具教育意义的红色资源。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要弘扬湘江战役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党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增强奋斗的内驱动力。教师可以通过用好思政课教学主渠道、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打造网络宣传阵地等路径,传承湘江战役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永远跟党走,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024年27期 No.1323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 叙事教学法在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中的应用

    黄观华;

    叙事教学法是用讲故事的形式建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具有内容生动、主体交互、情感共享、价值共生等优势,有助于彰显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运用叙事教学法要以目标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以情感认同增强教学效果,以协同融合优化教学情景。在叙事教学法实践中要坚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讲好中国共产党创榛辟莽、开国奠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强国建设、伟大复兴等党史故事,增强教学的引导力、感召力、吸引力。

    2024年27期 No.1323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 高职院校入党积极分子接续培养的现实挑战与改进策略

    罗敏;易铭;

    由求学地点和学段转换所带来的新生入党积极分子接续培养工作是每年开学季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广东省内5所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和专职组织员开展调研,发现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入党启蒙工作有待加强,其与高职院校入党培养工作衔接不畅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建议上级部门做好顶层设计,高中和中职学校分类开展入党启蒙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高职院校尊重高中和中职阶段的培养成果并做好接续培养工作。

    2024年27期 No.1323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辨析式说理”教学探析

    韦昌海;杨秋明;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生了重大变革,也取得了较大成效。“辨析式说理”作为一种较新颖的方法,近年来普遍运用于高校课堂教学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辨析式说理”教学,应遵循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统一、可议性与引领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通过巧设辨析问题、设置辨析情境、元素化解析等路径具体实施。

    2024年27期 No.1323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构建的问题指向、价值意蕴及实践进路

    廖茜;农冠军;欧琳宗;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时代之“大”、视野之“大”、体系之“大”,这是基于历史视角和社会实践视角对“大思政课”的时代属性、社会属性做出的判断。新时代高校构建“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对整合育人力量、提升育人质量具有显著的作用。面对当前“大思政课”育人主体未充分形成合力、理论与实践未能充分结合、协同育人机制尚不完善等现实问题,高校需要从构建思政“大课堂”、思政“大师资”、思政“大平台”等方面出发,打造理实一体化“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新形态、打造高水平“大思政课”协同育人队伍、推动“大思政课”协同育人纵深发展,形成“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格局。

    2024年27期 No.1323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管理智慧

  • “新双高”背景下教师发展中心助力“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路径探索

    凌春香;区倩如;杨超兵;

    教师是学校办学的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力量。教师发展中心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师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清晰、自身认知不到位、运行成效不理想等问题,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中心可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聚焦系统规划、落实教师分层分类培养、优化资源整合、提供优质交流研讨和咨询服务、开展教师发展研究、实施考核评估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024年27期 No.1323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1K]
  • 协同育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探索

    方萍;

    高校资助育人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其契合实现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彰显出对人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践行了“三全育人”理念。当前,高等教育领域资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不足、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协同育人格局尚未有效形成等痛点和堵点。高校应树立协同观念,强化育人主体的价值认同,完善资助育人相关机制,营造协同育人教育环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格局,以推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4年27期 No.1323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3K]
  • 需求层次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戴世琴;韦松吟;

    在高等教育领域,资助育人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资助育人不仅关乎经济上的帮助,而且关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求层次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分析和解决学生需求的理论工具,认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从需求层次理论的视角出发,高校应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确保基本生活与安全保障,强化资助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社交互动与情感交流,发挥资助的社交功能;尊重个体差异与心理关怀,实现资助的激励作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2024年27期 No.1323 110-11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人才培养

  • 乡村振兴及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路径

    龙红艳;李晓颖;

    在国家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企业或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新媒体营销人才提出更高要求。针对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新媒体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进一步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产业深度融合,推进考核评价机制融合创新,加快构建校企生多方共赢长效机制,以培养能够助推乡村产业兴旺的新媒体营销人才。

    2024年27期 No.1323 113-117+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新时代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的研究

    吴大平;易敏;

    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实施教育强国战略进程。为推动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升新时代广西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方式调研区内代表性高校,向全区80所院校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8000余份。通过分析调查数据了解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提出提高认识构建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筑牢创新创业教育第一课堂主阵地、构建“三个融合”新体系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为新时代广西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2024年27期 No.1323 118-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 数字赋能高校电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郭华杰;谢锡锋;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推动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职电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包括培养双创教育理念、重构双创课程体系、搭建双创实践平台、构建双创教师团队、营造双创文化氛围等的“五位一体”双创培养体系,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电力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电力领域不断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推动电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全面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024年27期 No.1323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 运动类型对中高职学生手机成瘾干预研究

    黄艳兰;麦国燕;蒋葵;

    不同运动类型对中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效果各异,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和实验分析团队运动、有氧运动、技巧性运动及强度训练对中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发现这些运动类型在减轻手机成瘾方面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团队运动可增强学生的社交互动和团队合作意识,有效缓解学生的孤独感和社交隔离感,降低对手机的依赖;有氧运动可改善学生的体能和心理健康,减少情绪波动引发的手机使用冲动;技巧性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自律能力,减少他们对手机即时奖励的需求;强度训练可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控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手机使用时间。综合运用这些运动干预策略,可以有效减少中高职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024年27期 No.1323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教学创新

  • 语篇逻辑连接训练在留学生汉语写作课程中的应用实证研究

    彭臻;梁议心;

    汉语语篇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的一大薄弱环节。该研究以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二本科留学生为对象,在留学生写作课程中开展语篇衔接与连贯方面的教学行动研究。通过针对性的语篇逻辑连接训练,留学生使用逻辑连接成分的频率、丰富度、准确率显著提高。可见,写作课程中开展针对性的语篇逻辑连接训练是有效的,其中连接成分填空、合并句子、连句成段、仿写句子、改写句子、看图写话、给定主题写作等都是比较好的训练方法。

    2024年27期 No.1323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 基于超星平台的英语专业多模态阅读教学策略

    姜莉;

    基于超星平台的英语专业多模态阅读教学可以有效改进传统英语教学的“一对多”单向静态输出的不合理模式,而转变为多向、多层次动态教学。英语专业多模态阅读教学的实施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实践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个人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基于超星平台,充分运用多模态理念,搭建互动阅读内容模块、读后反馈输出模块、合作学习模块、反思和元认知模块、教师指导和支持模块、成果评估模块,采用多种手段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尽可能为学生构建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能力。

    2024年27期 No.1323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数智驱动背景下高校供应链管理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为例

    向紫燕;

    在数字化、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供应链管理专业针对当前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准确、课程体系特色缺乏、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积极推进综合改革,通过构建体现数智化特点与全球化特色的“1+1+1”互融互促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搭建涵盖多环节的“全链条”实践体系,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2024年27期 No.1323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7K]
  • 基于世赛水处理技术项目的课程融合教学实践探究——以分析化学与过程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融合为例

    梁伟夏;李可成;孙富杰;王雅颂;谢威;

    水处理技术项目是世界技能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极具实践性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在课程改革与融合上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分析化学课程和过程自动化技术课程在该领域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学科课程,将这两门课程进行有机融合,能提高水处理的精准性、优化水处理工艺流程,对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水处理技术大赛的内容和要求,学员通过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创建水处理技术协会、提升教师职业能力、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课程融合的路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2024年27期 No.1323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 基于“岗课赛证”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策略

    彭伟国;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环境下,培养掌握全面技能和强大实践操作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岗课赛证”融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具有较为明显的激励作用,并有利于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论述基于“岗课赛证”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策略:课程设计与岗位技能对接设计,实战项目与竞赛结合,证书考取与课程学分挂钩,岗位实习与课程教学互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岗课赛证”融合。依此策略可以提高“岗课赛证”模式在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27期 No.1323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 高校开展太极拳课程微课教学的实证分析——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韦金亮;丘大为;

    基于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研究者结合健康心理学理论,构建了一个包含认知理解、情感体验和行为实践三个维度的评估框架,以评估太极拳微课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应用效果。研究者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太极拳微课教学在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参与度和培养行为习惯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教学的连续性、互动性、个性化和易接受性是提高学习效果和健康水平的关键要素。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本研究提出“知识传授—情感培育—行为塑造”综合教学建议,以期提升学生对身心健康的认知和太极拳实践技能。

    2024年27期 No.1323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4K]
  • 基于CDIO理念的VR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实证探究——以网球项目为例

    韦志辉;

    基于CDIO理念的VR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式,它能突破时空限制,让学生可以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为了实证这种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的应用效果,研究者以网球教学为例进行实证对照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这种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显著地提高学习效果。

    2024年27期 No.1323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 新媒体环境下广西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探究

    陈维东;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获得了更多的传播渠道。作为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阵地,广西高校应当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网络文化建设、设计多样化和故事化的传播内容、系统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构建长效传播机制等方式,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与发展。

    2024年27期 No.1323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4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