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笑;魏群;
近年来,高校普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该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17年至2023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北大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中收录的2 526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发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探索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总结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的演进过程。研究发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跨区域跨单位的合作相对较少,未形成大型合作团体;出现“分析化学”“社会实践”“生态文明”“工科背景”等研究热点,表明我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逐步成熟,开始出现跨学科融合的趋势,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4年30期 No.1326 24-3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4K] - 刘灵光;
推进广西高校研究生廉洁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清廉广西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该研究通过剖析当前广西高校研究生廉洁教育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扩大教育覆盖面、深化教育内容层次、丰富教育形式、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等措施,探讨开展研究生廉洁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4年30期 No.1326 31-3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 韦联想;卢雨松;
推进“四史”学习教育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微教育”形式符合新时代高职院校“四史”学习教育工作要求。高职院校以“微教育”形式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可以依托“微平台”,实现“四史”学习教育内容迅速传播;打造“微课堂”,实现“四史”学习教育课堂主渠道守正创新;制作“微故事”,实现“四史”学习教育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举办“微活动”,实现“四史”学习教育与第二课堂有效融合;开展“微学习”,推动学生自主开展“四史”学习教育。
2024年30期 No.1326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 韦雯珊;
红色文化是传承红色精神的有效载体,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鲜活的教材。广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广西高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红色文化学习氛围;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好红色文化教育第二课堂活动;践行“大思政课”理念,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加大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等策略,推动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提高红色文化育人效果。
2024年30期 No.1326 39-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 黎明军;
科技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高校要基于科技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对策。对策包括: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实践体验,创新教学模式;融入科技元素,优化教育内容;强化师资建设,提高科技素养。
2024年30期 No.1326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 张蕾;陈凤娥;
数智时代,数字化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新媒体平台也成为高校思政教学的新阵地。新媒体平台具有全球开放性、数字个性化、实时互动性、多媒体融合性等显著特征,能有效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理念创新,拓宽教学时空领域,助力教学方法变革,重构教学生态体系。因此高校思政教学要基于新媒体平台,提升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构建教学体系,从而推动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024年30期 No.1326 46-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郑忠平;
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新形态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构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架构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知识图谱对思想政治课程繁杂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更加全面合理的评价方式,以提高教学效能,并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2024年30期 No.1326 50-5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 伍鹏志;
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的目的是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方法有待创新、师资队伍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协同育人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不足,高职院校应该通过突出思政育人目标、进行教育方法和手段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对策,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
2024年30期 No.1326 53-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 杨悦;李梓;
在大数据时代,高职会计专业出现“以赛促教”的新风向,同时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日益凸显。J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以赛促教”过程中,主要以“三全育人”作为支撑点、以“吃透”比赛规程作为切入点、以培养“双素质型”教师作为着力点、以三“度”之举作为关键点、以营造赛教氛围的工作思路作为启发点,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2024年30期 No.1326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 何宇;龚丽萍;梁玉雪;
课程思政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针对当前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偏颇、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法单一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可采取四个维度的改革策略:一是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二是优化课程目标和内容,三是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四是构建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这些策略旨在实现儿童文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全面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24年30期 No.1326 61-6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 兰文巧;夏曼;潘登斌;
茶叶市场潜在消费量巨大,电子商务在拓宽茶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面向茶叶产业“三创融合”培养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电子商务“产创、研创、赛创”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基于茶叶产业销售渠道创新,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引入企业真实项目,着力构建“赛创融合”双创训练体系;三是注重融入茶叶产业与创新创业课程,有效重构课程体系;四是坚持校企协同,注重加强专业实践教学“软”“硬”环境建设;五是关注学生发展,科学设计“三创融合”培养全过程跟踪评价体系。
2024年30期 No.1326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 李里;卢卫;黄娟;雷英华;
大健康的时代背景下,健康养老是现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对养老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智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已成为职业教育相关专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要围绕“X”证书的职业能力发展,通过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学历证书和“X”证书、校内课堂和行业课堂、行业赛和课堂教学的深度对接,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双师”“双能”型的优秀教学团队、完善考核评价机制,重构学历证书“1”与职业等级技能证书“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加适合市场需求的新型技能型人才。
2024年30期 No.1326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6K] - 李云凤;刘昌伟;莫林键;
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但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因此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将创新创业纳入教学主渠道。本研究以广西某医学院校低年级本科学生为对象,对创业潜能、创业特质、学生对学校创业资源的评价和期望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创业动机相对较高,但创业知识不足、行动力偏低、实践少,创业能力有提升空间;对学校创业资源满意度较高但最期待资金支持。因此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革新教材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推进导师队伍“三化”、加大资源支持。
2024年30期 No.1326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2K] - 钟营;
“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融合性制度,对当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具有指向性作用。基于“1+X”证书制度的基本要求,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师应发挥主动性精神,坚持以“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统领各项工作,通过“引岗入课,构建复合式课程体系”“课证互促,充实学生职业化资质”“以证促学,打造动态化教学模块”“课赛交融,锻造应用型专业人才”,打造立体、多元、复合、完整的育人实践举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24年30期 No.1326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 陶丹;唐善德;
建筑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催生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针对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等问题,本文探讨在“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下BIM技术人才的“三化三对接”培养方法,阐明“岗课赛证”融合培养高职BIM人才的时代价值及内在逻辑,分析BIM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基于“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理念构建的“三化三对接”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型,即开展“层次化、标准化、个性化”的“三化”资源建设,建设对接“岗位标准、企业要求、行业方向”的“三对接”课程体系,进行跨专业协作的校企BIM软硬件建设,以提升学生BIM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优良率和及格率、“1+X”证书考试通过率、技能竞赛获奖率、参与企业项目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24年30期 No.1326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5K] - 李晓昀;
在“专创融合”方兴未艾之际,“结构—过程”的复合嵌入为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提供了实践思路。然而,要落地实践公共管理“专创融合”还存在目标融合、教育理念、落实机制、资源融通、实践互构等方面的制约。为此,作者探索公共管理专业“专创融合”的共同体建构、复合的教育目标体系建立、融通的资源协同、“课—研—赛—行”的过程融合,为培养兼具专创素养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提供路径选择。
2024年30期 No.1326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 康义;
在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一个重要课题,如何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在语言、心理、学习和社会文化等方面适应欠佳。为此应将趋同管理与分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业适应性;完善制度和师资建设,加强人文关怀;采用适当的文化融合策略,从适应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提升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性。
2024年30期 No.1326 124-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李景相;
当今社会,创新创业和知识产权保护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知识产权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需要,建设交通强国的需要,创新创业成果保护与运用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科学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重视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等举措,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2024年30期 No.1326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 梁凌毅;胡婷;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越来越重视。劳动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在思想培训、评价体系及教育方式上均存在不足,致使劳动教育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应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劳动教育核心内容,通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建立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革新劳动教育教学形式等,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024年30期 No.1326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 吴惠忠;
南宁市武鸣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壮族人民的智慧。对武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与发展进行梳理与研究,探索武鸣非遗项目在民族地区高校文化育人的新途径,能够丰富高校文化内涵,促进高校文化体系的构建。广西高校可通过“感知非遗,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传承非遗,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发展非遗,推进创新创业项目”等途径,挖掘武鸣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孝道感恩、坚守家园、和谐共处等文化育人价值,打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文化育人的实践路径。
2024年30期 No.1326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